我是誰的好鄰舍      2007.03.25 

  引言: 路加福音 十:25~37
  這段經文是︰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,說:「夫子,我該作甚麼,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。「試探」:律法師不是為尋求真理而虛心求問耶穌,乃是帶著敵意向耶穌挑釁。耶穌不只一次被人問這個問題,路加福音十八章18至23節(參太十九16一22;可十17-22)記載了另一次類似情況,一個富有的少年官長同樣以永生之道求問耶穌,他認識耶穌是良善、也遵守誡命,他的問題是要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,並跟隨耶穌,這件事他作不到。
  承受永生?這是當時聖經學者中流行的討論課題,可能律法師預期耶穌會舉出一系列的事情,作為解釋律法對尋求永生者的要求;不過,耶穌沒有採取這種做法。祂反問律法師:「律法上寫的是甚麼?你唸的是怎樣呢?」律法師的回答,合併了申命記六章5節及利未記十九章18節(第三句)兩段經文,「你要盡心,盡性,盡意愛主你的神,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」。
  律法師的回答,耶穌很滿意;耶穌說:「你回答的是。你這樣行,就必得永生。」耶穌和律法師這一段對話原本在這就可以結束;可是律法師為了「要顯明自已有理」,就進一步問耶穌「誰是我的鄰舍」?「要顯明自已有理」是阿!耶穌我和你的看法一樣,不錯,永生之道在於全心愛上帝及愛鄰舍如同自己,可是,一但考慮到將這些原則付諸行動時,問題就來了,那就是:「鄰舍」的意義如何界定呢?
  壹、「鄰舍」的定義 v.25-29
  1、猶太人的界定
  你的「鄰舍」是─隔壁鄰居?你可能會說我家隔壁鄰居是誰我哪知道,現在的人住大樓,隔壁鄰居喊救命都沒有人會理!好啦!辦公室同事算不算「鄰舍」? 有一位牧師說︰一趟公車可以到的範圍就是我的鄰舍,另外兩百多年前英國福音復興運動先鋒─約翰衛斯理說「我視全世界為我的牧區。」中國人的自掃門前雪,何顧他人瓦上霜的心態,把我們對「鄰舍」界定的很狹窄。讓我們來看猶太人對「鄰舍」的意義如何界定。
  「鄰舍」在希伯來文意思,就是一個和自己有任何交往的人。比如:與自己同作以色列人者;還有包括歸信猶太教的外族人,或忽視猶太教的猶太人。按利未記十九章34節的吩咐,以色列民要愛與他們同居的外人如己,因此「鄰舍」理應包括寄居的外籍客旅在內;但一般猶太人都認為「鄰舍」並不包括外族人以及與他們敵對的撒瑪利亞人,而法利賽人的傾向更是連平民百姓都不納入「鄰舍」的行列(約七49︰但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,是被咒詛的)。
  2、耶穌的界定
  「誰是我的鄰舍」乃當時的拉比常常討論的問題;律法師向耶穌提出這個問題,要耶穌表示自己的立場。他要耶穌答覆他,誰是他的鄰舍,他對鄰舍的責任以什麼為準?「誰是我的鄰舍呢?」表面上看,這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,或者說「誰有資格被我愛呢?」人常常以為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。或者更深一層的問題是:「我是一個能說不能行的人。律法上說要愛人如己,但是我做不到。」他提出遵行律法的困難,這也是基督徒常問的問題。不料,耶穌卻引導他思想:「我是誰的鄰舍?」而不是「誰是我的鄰舍」。其實「鄰舍」不是用距離來界定,耶穌在這段經文提到「鄰舍」的定義是用關係來界定,也就是你接觸的人看見他們的需要,那就是你的鄰舍。
  貳、為何被稱為「好鄰舍」v.30-35
  1、動了慈心
  「動了慈心」這是整件事的關鍵點,沒有「動了慈心」故事無法接下去,沒有「動了慈心」就不知道誰是好鄰舍。
  耶穌比喻中的宗教領袖是當時的權貴,宗教的代表。耶穌有意要指出他們的行為。故事中提到的耶利哥─其背景:耶路撒冷位於海拔二千三百呎的山上,耶利哥城在海平面下一千三百呎的約但河谷平原,兩地距離雖然僅卅公里,落差卻有三千六百呎。這條路十分狹窄,沿途山崖險峻,重重急彎,小道盡處,常有強盜出沒,輕則失財,重則喪命,行路的人大都結伴而行,在天黑前儘快通過。直到第五世紀,這條路還叫作紅路或血路。十九世紀時,有人要通過這條路還得付過路費給當地的酋長。
  一位不怕死的獨行客,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和人結伴同行,自己下耶利哥?他應該知道路上有危險!許多人也常這樣,在犯罪的事上很勇敢,不怕死。耶穌說: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強盜手中,他們剝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個半死,就丟下他走了。
  最先發現搶案的是祭司,他「剛好」也是從那條路下去;這祭司的家是在耶利哥,他在聖殿做完了一段時間的祭司工作,現正在回家的途中(路一23)祭司是宗教領袖的代表,解釋律法的權威,清楚知道甚麼是「愛人如己」,然而「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。」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忍心不理那位受傷的人,也可能受到利未記廿一章祭司條例的影響,恐怕幫助那人,那人如果不幸死亡,他沾染了死屍就得不潔淨七天。好不容易剛事奉的日期已滿,要回家了,不潔淨七天…算了!算了!少管這檔事。
  接著一位利未人也來了,利未人應該出生於敬虔、愛神的家庭,有光榮的歷史傳統。但是「來到這地方,看見他,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。」或許他要趕路沒時間;或許他害怕是「假受傷,真搶劫」;或許他隱隱覺察到岩縫間敵意的眼光,害怕自己成為第二個受害者。無論如何,熟悉律法或是擁有敬虔信仰,都沒有使他們停下腳步來幫助那個人。不過,當時路上情勢險惡,也許無人苛責他們專顧自己,沒有愛心。不過這種說法太牽強。
  最簡單的理由也是最正確的解釋:故事要提出的要點就是,二個人都缺乏憐憫之心,看見受害者的情況,仍然不顧而去。比喻對祭司及利未人的描寫,隱含了對當代猶太教的批判:祭司和利未人代表了當時猶太社會的貴族階層,他們應該最能發揚猶太教的優點,最能以身作則地實踐利未記十九章18節愛鄰如己的吩咐;可是他們二人正表現出官式的猶太教─缺少憐憫的性質──宗教領袖看見受害者的需要;卻從另一邊走開了。今天標榜 神愛世人的基督徒是否也在行善上視而不見呢?
  繼祭司、利未人之後,耶穌的聽眾可能預期第三個出場的角色將會是個猶太的平信徒。可是,出忽意料,這人不僅不是個平信徒,天哪!他竟然是個撒瑪利亞人!是猶太人的眼中釘。撒瑪利亞人──
  列王紀下十七章中論到撒瑪利亞人的來歷。主前七二二年亞述征服北國以色列後,把北國菁英擄到別國,又從別國遷來一批人,他們定居在撒瑪利亞,和存留的以色列人通婚,生下來的後代就稱為撒瑪利亞人。聖經記載他們曾經反對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(拉四:2~5;尼二:19),又在基立心山上另建聖殿,他們只接受摩西五經。
  就猶太人來看,他們的血統不純正;在禮儀上不潔淨;在社會上不被接納;在宗教上是異端,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互相仇視,已有數百年的歷史,撒瑪利亞人也敵視猶太人,甚至曾經拒絕耶穌,把他趕出去;連耶穌的門徒也看不過去,約翰與雅各還求主耶穌允許他們,吩咐從天上降下火來燒滅他們(路九52-54)。耶穌在雅各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話,婦人說:「你既是猶太人,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?」。(約四︰9)
  比喻中的撒瑪利亞人,按猶太人的定義絕不是受害者的鄰舍,但耶穌說撒瑪利亞人看見受害者就動了慈心,「動了慈心」是整件事的關鍵點,沒有「動了慈心」故事無法接下去,沒有「動了慈心」就不知道誰是好鄰舍。,沒有「動了慈心」就不知道如何愛你的仇敵。撒瑪利亞人不僅「心動」還加上「行動」。
  2. 好的裝備和行動
  好撒瑪利亞人行路出遠門,油和酒這些必備的需用品,他都事先預備。酒能消毒,潔淨傷處;油能滋潤,減輕痛楚;猶太人和希臘人認為酒和油用來療傷是很有效的東西。他也懂得一些幫助人的方法;如:包紮傷口、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、帶他到旅店照顧。很多時候我們認為;主如果賜給我豐富的恩典,我就比較容易給別人、幫助人,請問好撒瑪利亞人行路出遠門,帶一瓶酒,不論大小瓶;他捨得用來洗傷口,到耶利哥還有一段路,累了!總得喝那麼一小口嘛;油─更不用說了;就那麼一點點,主阿!太難了吧!給了;我就沒了。有句話這麼說︰當你奉獻時,奉獻到會心痛才叫奉獻。
  好吧!幫就幫吧,包紮好了,總可以走人了,卻見他仍不能行走,就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,帶他到旅店,照顧他…次日還拿錢給店主,二錢銀子(當時普通工人兩天的工資),可能受傷者還需要好幾天才能完全康復,繼續照顧之後的費用回程再付,真是好人幫人幫到底。很多時候我們幫助人常常憑一時的感動,不僅沒有準備,也只作個起頭,接著沒下文。今日我們要幫助別人,除了熱忱之外,還要有充足的訓練、裝備,及依靠聖靈的能力、上頭來的智慧;有些時候,一些特殊的個案必須尋求專業的幫助,就需要轉介給專業人士或機構幫助。求主幫助我們,好鄰舍是要有好的裝備和行動。
  參、如何成為別人的好鄰舍v.36-37
  1.來自上帝的憐憫心
  孟子說:「無惻隱之心非人也,無羞惡之心非人也,無辭讓之心非人也,無是非之心非人也。惻隱之心人之端也,羞惡之心義之端也,辭讓之心理之端也,是非之心智之端也。」孟子要表達的是,人之所以為人,因為裡面有一個「心」;這個心使人懂得感動、同情、了解和憐憫別人的需要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,有惻隱之心是人的起頭,也就是;是人就應有惻隱之心,但是環觀現今世代,兇殺、殘暴、落井下石…,人那來惻隱之心,憐憫之情,人如何持有憐憫之情,憐憫是打那兒來?「憐憫」在新約共出現61次經文,意思有:慈悲、同情、可憐、幫助、赦免。弗 2:4-5
  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,因他愛我們的大愛,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,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。上帝有豐富的憐憫,(33節)「動了慈心」,這個字和「憐憫」(動詞)同一個字,在聖經福音書中,路十五21浪子回家及太十八27主人免僕人的債和路十33好撒瑪利亞人這段,都用「動了慈心」。耶穌的光芒從撒瑪利亞人身上透射出來,耶穌就如比喻中的撒瑪利亞人一樣付出代價,向受苦者顯出憐憫,施以援助,祂以憐憫、仁慈待所有的罪人,並付出生命的代價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,為我們成就了永遠的救贖。我們藉著信靠祂而得著永生(承受永生)。有上帝的憐憫、仁愛才會對他人「動了慈心」;才能產生愛鄰舍的行動。
  2.具有上帝超越的愛
  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這種代代相敵視,按猶太人的定義撒瑪利亞人絕不是受害者的鄰舍,耶穌所講比喻的含意,就是人沒有遵守最大的誡命,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知識,乃是在於缺乏實行的能力,在於缺乏「愛」!一種超越的「愛」,超越─愛你的仇敵為逼迫你的人禱告,這種高尚情操的愛。保羅強調信徒的新生命是以愛作為標誌的(約十三34-35、十四21)(羅十三8-10;)。愛是一種永不能償清的債;無論一個人怎樣愛人,他有義務不斷持續愛下去,也就是要常以為虧欠,這種無私的愛不只用在弟兄姊妹身上,也應用在所有人身上,宇宙光曾有一篇「愛的階段」:(1)接受別人愛的階段。(2)能夠愛愛你的人的階段(3)能夠愛不愛你的人階段(4)能夠愛那甚至想加害你的人之階段。弟兄姊妹!你在那一個階段?愛要超越仇敵、超越國界(例︰連加恩的故事)。
  結論︰故事講完了嗎?
  故事的續集─你去照樣行吧
  耶穌講完比喻後反問律法師︰你想這三個人,「哪一個」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?」他說:「是憐憫他的。」耶穌就對他說:「你去,照樣行吧!」這是故事的續集,兩千多年來這個續集一直繼續,28節「你這樣行」,就可得永生。37節「你去,照樣行」;由此可見,第37節重複了28節對25節問題的回答:永生之道的基本原則,似乎仍然是:這樣「行」、照樣「行」。
  愛神是信仰生活的內容,愛人是倫理道德的具體表現。十字架「豎」的表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,「橫」的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若人與人之間沒有好的關係,那麼教會的十字架「橫」的部份取下,只掛「豎」的就好了。親愛的弟兄姊妹!基督教注重實踐,雅各書說︰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,基督徒不要只是來作(坐)禮拜的基督徒,好撒瑪利亞人在那裡?讓我們將第36節換個方式來讀︰「那一個」換成你的名字「林……是某某某的鄰舍,你將你最討厭、最不喜歡的人名字加上去,唸出來。(也可以用地區如:柬埔寨、非洲、中國、…)」。「我是 的鄰舍」!
   我是誰的好鄰舍     經文︰路十︰25-37    林雅華傳道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高雄基督教浸信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