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 神喜悅的態度-謙卑與順服      2007.06.17 

  謙卑而非驕傲(Humility vs. Pride)
  承認 神及他人確實對我一生所成就的都有其貢獻(認定個人成就都應當歸功於別人)
  『但祂賜更多的恩典. 所以經上說, [神阻擋驕傲的人, 賜恩給謙卑的人.] 』(雅4:6)
  順服而非任性(Obedience vs. Willfulness)
  在 神設立的權柄保護下,得到可以發揮的自由(迅速樂意地執行上位者的意願與指示)
  『將各樣的計謀, 各樣攔阻人認識 神的那些自高之事, 一概攻破了, 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, 使他都順服基督. 』(林後10:5)
  壹、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-道
  耶穌對著跟隨祂的門徒及聚攏來的群眾說了撒種的比喻:『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.撒的時候、有落在路旁的、被人踐踏、天上的飛鳥又來喫盡了。有落磐石上的、一出來就枯乾了、因為得不著滋潤。有落在荊棘裏的、荊棘一同生長、把他擠住了。又有落在好土裏的、生長起來、結實百倍。耶穌說了這些話、就大聲說、有耳可聽的、就應當聽。』(路8:4-8)
  『門徒問耶穌說、這比喻是甚麼意思呢。他說、 神國的奧祕、只叫你們知道.至於別人、就用比喻、叫他們看也看不見、聽也聽不明。』(路 8:9-10)這是因為門徒已經撇下一切跟隨主,因此心中已經有渴望明白真理、行真理的動機;然而,因風聞神蹟而湧至的群眾各懷不同的動機及態度,耶穌用比喻可以藉此測驗出群眾中真正渴慕要相信福音真道的人,顯明他們的動機及態度,正如門徒渴慕而詢問比喻的涵義一般。於是耶穌對門徒解說道:
  『這比喻乃是這樣.種子就是 神的道。』(路 8:11)人心田的態度決定 神的道對人激發的之效果卻有四種:
  一、雖然聽了道,卻被魔鬼將道奪去,以致不能信道得救。這是魔鬼的詭計(路 8:12)
  二、人聽了道、歡喜領受、但心中沒有根、不過暫時相信、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。』(路 8:13)
  三、人聽了道以後、被今生的思慮、錢財、宴樂擠住了、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.』(路 8:14)
  四、人聽了道、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、並且忍耐著結實。』(路 8:15)
  凡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你的心田持何種態度呢?是好土嗎?
  貳、阻礙 神的道成長的因素
  『這比喻乃是這樣.種子就是 神的道。』(路 8:11)
  甲、敵對者從心裡將道奪去
  『那些在路旁的、就是人聽了道、隨後魔鬼來、從他們心裏把道奪去、恐怕他們信了得救。』(路 8:12)
  神要救世人,但魔鬼是敵擋 神的,不喜歡人得救脫離滅亡,人信道是由聽道來的,所以魔鬼千方百計不叫人將聽到的道留在心裡,牠最常利用的絕招就是引發人「驕傲自負」的態度,神的道既被擋在人的心門外,魔鬼很快就將他挪開,如此一來,人就無法相信 神了。「驕傲自負」不是出自 神,卻是魔鬼針對人的私慾的試探,「今生的驕傲」令人目空一切,很奇怪的是人總是對謊言比較有興趣,對真理卻興趣缺缺,魔鬼是最擅長說謊的伎倆,牠是說謊之人的父。
  耶穌說明人不能明白他的話的原因是:不能聽耶穌所說「 神的道」。而人們不聽「 神的道」、是因為人們不是出於 神,卻是出於認魔鬼為父而不自覺,以致偏偏要照著魔鬼送來給人的私慾的試探而行。魔鬼心裡沒有真理,當然不守真理,聽信魔鬼的謊言的人,他的行為是出自魔鬼,當然就不信傳講真理的主耶穌。(約 8:43-47)
  生命中若存有不出於 神的的思想意念、價值、情感,必然是給魔鬼留地步來奪走 神的道,取而代之的就是「不信」的惡心,使人不能聽 神的道,甚至會敵擋真理,當然就不可能明白 神的話了。難怪先知以賽亞說:『…你們聽是要聽見、卻不明白‧看是要看見、卻不曉得。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、耳朵發沉、眼睛昏迷‧恐怕眼睛看見、耳朵聽見、心裏明白、回轉過來、便得醫治。』(賽 6:9-10)
  乙、道在心中沒有根,試煉來就不信了
  『那些在磐石上的、就是人聽道、歡喜領受、但心中沒有根、不過暫時相信、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。』(路 8:13)
  剛硬的石心如同磐石不能涵蓄水氣,也無處容讓所聽的道紮根,以致聽到的道雖然被接受在心裡,卻無法得到足夠的水氣滋養,卻只是暫時的相信,隨著磨煉的時機臨到,信心沒了,所聽的道也跟著沒了。聽道時當下喜歡,試煉一來就退後;雖有感動,卻隨著際遇變動。如此朝三暮四,至令「 神的道」無法紮根,當然就枯萎了。
  有人喜歡 神的道卻不肯為 神的道付代價,不肯下功夫讀 神的話,不肯花時間進一步默想 神的話,不肯服在 神的話之下行道,在這些光景下,一旦生命遇到困難、就在心中有了迷惑、經不起磨練,就後退了,不要 神的道了,自然就離棄了 神的道。
  所以,親愛的弟兄姊妹,對 神的道單單喜歡聽是不夠的,單單叫好也是不夠的,單單承認聖經是 神啟示的話也是不夠的,聽道必須行道, 神的道在我們的生命裡纔有穩固的根基。我們必須容許 神的道紮根在我們的生命中,才會在我們的生活中長大開花結出子粒。
  丙、看重今生過於永恆
  『那落在在荊棘裏的、就是人聽了道、走開以後、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、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.』(路 8:14)
  『不要愛世界、和世界上的事。人若愛世界、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。』(約一 2:15)『因為凡世界上的事、就像肉體的情慾、眼目的情慾、並今生的驕傲、都不是從父來的、乃是從世界來的。』(約一 2:16)『這世界、和其上的情慾、都要過去.惟獨遵行 神旨意的、是永遠常存。』(約一 2:17)
  在現實的生活中眷念世界上的事,思念地上的事,以致以今生的思慮、錢財及宴樂為優先,沒有時間、精力、心思可以留給 神的道。「神的道」沒有成長的空間,聽道的年日雖長,卻空有枝葉,「神的道」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。如同找不到果子的無花果樹,不能滿足耶穌的心腸。
  為何會落到這種光景呢?是因為心中沒有永恆的盼望,錯把短暫的今生當作人生的全部,抱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態度,用肉體的情慾、眼目的情慾及今生的驕傲來滿足自己,這些世界上的事佔盡了我們每天的作息內容,用盡了我們每天的光陰,耗盡了我們每天的精力,花盡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金錢。每天為自己的生計精疲力盡之餘,哪有餘力思想 神的道?不知不覺世界佔滿了我們整個人生, 神的道在我們心中得不到成長的空間,窒息而死。
  親愛的弟兄姊妹,不論是路旁、磐石淺土、或是長滿荊棘的土地,都不應當是我們內心的狀態。 神豈不期待撒在我們生命中的 神的道可以深根發旺長大結出成熟的子粒嗎?驕傲、自私、貪婪的生命都不能叫我們的主的心暢快,我們應當聽耶穌的話,在聖靈的光照下回轉歸向神!
  『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、若是自卑、禱告、尋求我的面、轉離他們的惡行‧我必從天上垂聽、赦免他們的罪、醫治他們的地。』(代下 7:14)
  參、好土、好樹、好果子
  『那落在好土裏的、就是人聽了道、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、並且忍耐著結實。』(路 8:15)
  誠實、善良的心能堅持將「神的道」留住,並且恆心忍受「神的道」在生命中成長,直到帶出屬天新的生活方式。謙卑、順服的態度就是出自誠實、善良的心,敬畏 神的人守住「人的本分」,在被造蒙恩的地位上,敬畏造物施恩的主,存謙卑的心領受來自 神的道。謙卑承認 神及他人確實對我一生所成就的都有其貢獻;以順服的心在 神的權柄之下,迅速樂意地執行上位者的意願與指示。
  我們或多或少有些許的驕傲,當我們驕傲的時候,就看不見 神的主權,聽不見 神的應許,更不能相信任何事情有 神的旨意。
  二次大戰初期,有一段時間,英國處於最危險的狀況,德軍佔領歐洲西邊一半,開始天天轟炸英國。有一天,英國首相邱吉爾對全國居民講話,說:「目前我們處於最危險的情況,我是首相,但是我不知道我們能不能渡過這個難關。唯有一樣,如果我們所有居民都謙卑在上帝面前,好好禱告的話,或許我們有機會度過難關。」那時候,英國的百姓同心謙卑、認罪悔改、禱告,奇蹟就發生。一夕之間,希特勒改變作戰計劃,從法國西海岸抽出50%的軍力移到東邊,開始對俄國作戰,從此陷入東戰場無法抽身,而英國因此保全了全國居民。我們看到,在任何一個危險的狀況中,我們基督徒如果願意在神的面前謙卑下來祈求等候,我們會發現神保守我們,因為祂是慈愛、公義、憐憫、信實的神。
  謙卑使耳朵開啟,能把話聽進去;順服叫意願啟動,能照話行出來。
  在謙卑順服的好土中,神的道要在生活中結出百倍的果實來,這樣的生命就是好樹,所結的果子就是好果子。這是能令 神喜悅的結果,因此,謙卑、順服是叫 神得榮耀的好品格,是能營造肢體彼此合一的好態度。
  我們都是 神的兒女,應當有 神所賜受教的舌頭,憑愛心說誠實話、說造就人的好話,能用言語扶持疲乏的人;應當有被 神開通受教者的耳朵,謙卑接受聖靈提醒的話語,甘心樂意受教,離開罪孽轉回歸向真理而不違背、不退後。(伯 36:10;賽 50:4-5)
  耶穌已經為我們留下謙卑順服的榜樣,我們應當以基督的心為心,自己謙卑,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,存心順服在 神至高的權柄之下遵行真理。當我們如此以謙卑順服令主耶穌喜悅時,我們就是來到主面前的人,主就必使我們卸下勞苦重擔,叫我們的心靈得安息,生活快活。(腓 2:5-8)
  親愛的弟兄姊妹,效法基督柔和謙卑,順服 神又彼此順服, 神要使我們得聽好消息(賽 61:1),至高者也要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、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(賽 57:15)。使我們可以蒙 神以公平引導我們的人生(詩 25:9),並且承受屬靈的地土產業(詩 37:11)!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、就得富有、尊榮、生命為賞賜。(箴 22:4)讓我們一生都活出謙卑順服的好態度,叫我們因基督的新生命成為好樹,結出聖靈的果子來榮耀 神。
 令 神喜悅的態度-謙卑與順服 經文:路加福音八:4-15;太十一:28-29 馮國順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高雄基督教浸信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