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豈能不關懷—約拿人生的回憶錄  2009-10-04     

今天要和弟兄姊妹來分享約拿書,我們要透過先知約拿,所走過的人生路更深的來體貼神自己的心意。我實在佩服約拿這位先知,可以很誠實的把他在人生的路上,成為一個蒙召的先知。他可以把內心的抗拒以及不喜歡表達出來。我們要面對許多的事,這些事該怎麼樣決定,常常就在掙扎的過程當中,讓我們在神的面前成為一個『透亮的人』,透亮的人生在神的面前,我們就可以經歷,聖靈在我們生命裡面寶貝的工作。

壹、我豈能不關懷?
約拿書四章11節說:「何況這尼尼微大城,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,並有許多牲畜,我豈能不愛惜呢?」,整卷短短的約拿書留下了一段很寶貝的話就是「我豈能不愛惜呢?」。「愛惜」這兩個字好像用在中文裡面不太對,但是這個字當它從希伯來的原文翻來以後,在英文聖經裡面他是用兩個不同的字來表達,就是care與concern,這兩個字表達的是一種的關懷,我豈能不關懷這些人呢?。關懷是實踐愛的動作,是實踐愛的行動,動作就是一個關懷,神透過約拿要讓我們能夠明白神愛世人的心。
第一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,就是「神顧念—(1:6)」。第二章講到當他在大魚腹中的懺悔、思想和禱告,在裡面有一個很寶貝的重點,就是「救恩出於耶和華—(2:9)」。第三章是「神察看」。到了第四章,這位先知生命有了大轉變,當他體會了神的心意的時候,留下一段很寶貝的經文,就是「我豈能不關懷呢」。
在整個救恩的歷史裡面,嚴格來說約拿是第一個跨越文化的宣教士,而且這個跨越的行動是到他敵對的國家當中,向欺負他們的國家傳講悔改的信息。當這位先知逃避的時候,神讓海起了大風,海就狂風大作,在這個大風和大浪的當中,無論是約拿甚至那些不認識耶和華上帝那些水手們,都求告他們心中所認為的那位上帝。
今天在我們人生的裡面,許多的人在我們周遭,遭遇各樣的大難他們卻不認識上帝,我不希望我們的人生像約拿一樣,別人來找你說:「某某人啊,聽說你信耶穌,我甚麼都拜了,或許你告訴我你所相信的這位耶和華上帝,祂可以顧念我,祂可以帶給我人生一個不一樣的盼望。」如果真是如此,那就不太好意思了。
但是常常我們的人生會有這樣子的狀況,約拿就是。約拿他當然不去,他想到尼尼微是欺負他的國家,在第一章我們看到這些人就大大的懼怕,他們遭遇大風海的狂浪捲起,他們就大大敬畏,當他們把約拿丟到海裡,海的狂浪就平靜了。當我們順服下來的時候,約拿說「就是我,就是我害的你們天翻地覆,失去你們的貨物,還是把我丟下去吧。」神興起一件神蹟,就是大魚把約拿給吞吃了。先知約拿在大魚腹中體會出救恩出於耶和華,這是上帝大的作為,當他悔改,這條大魚就把他吐在陸地上。
到了第三章,神又做了一個大事,他到了尼尼微大城去,尼尼微城大到有三日的行程,三章4節說:『約拿進城走了一日,宣告說:「再等四十日,尼尼微必傾覆了!」』,三日的大城他只走了1天,好不容易他說『救恩出於耶和華』,如今三天只做了一天的工然後就不幹了,但是全城的人就宣告禁食,從最大到最小的都穿麻衣,而且尼尼微王還下了寶座,脫下朝服披上麻衣坐在灰中,連牲畜都不吃,這就表示認罪認到底了,因著他們徹底的悔改,神察看,於是就不將災害降到尼尼微大城,其實尼尼微是巴比倫帝國的首都,意思是神就不降禍在這大的國家當中,這些都是超自然的事。
今天如果是一個傳道人,傳了一天就全城信耶穌應該是很歡喜快樂,但是我們看到約拿卻大大的不悅甚至發怒,明明知道救恩出於耶和華,看到救恩臨到了。他是大大的不悅而且發怒說:『耶和華啊,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?我知道你是有恩典、有憐憫的 神,不輕易發怒,有豐盛的慈愛,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,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。耶和華啊,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!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。』(拿四2~3)。
這很矛盾「我知道你有豐富的慈愛豐富的恩典」然後「我死了算了」「我死了比活著還好」,耶和華對他說『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?』約拿很有個性,『於是約拿出城,坐在城的東邊,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,坐在棚的蔭下,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。』
神常常不太計較我們這些人,神說「那你就去吧」,神很有意思的,聖經告訴我們「耶和華 神安排一棵蓖麻,使其發生高過約拿,影兒遮蓋他的頭,救他脫離苦楚;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。」(拿四6)他沒有因為全城人悔改大大喜悅,卻為一棵蓖麻長過他的頭,長過他的身高,能夠遮住他的頭就歡喜,常常我們在人生的裡面也是這個樣子,我們該做的沒做,卻因一點點小的東西叫我們很快樂,人生有時候真是很有意思。
結果上帝又做了一個小小的神蹟,隔天上帝又派了一隻小蟲咬這蓖麻,所以蓖麻樹就枯乾,『日頭出來的時候, 神安排炎熱的東風,日頭曝曬約拿的頭,使他發昏,他就為自己求死,說:「我死了比活著還好!』(拿四9)神很幽默,約拿先知也很誠實,把他內心的掙扎把他遭遇的事就這麼真實的紀錄下來,今天我們讀這段聖經的時候,我們都覺得太有意思了,當傳道人就是要恭敬謙卑溫和忍讓,約拿不是有主工人的性格,他是性格的主工人,上帝透過這件事,就是要讓約拿去體會神愛世人。

貳、關懷—福音的行動
在我們教會的週報你會發現幾個大字「關懷」「造就」「宣教」,重點不是事工而是你能不能體會神的心意,如果缺乏了「關懷」,就不能夠體會神的心意,我們做甚麼常常就是白做,我現在加入的差會叫做「國際關懷協會」,關懷是實踐基督徒信仰愛天的具體表現,關懷也是一個全人的行動。
當我們回到經文來看的時候,你會發現,那是挺合乎聖經的,在這個講求果效、講求文宣的大環境中,有效的宣教及信心的學習如何呈現在我們的關懷的行動當中。關懷是實踐基督徒信仰-愛篇的具體表現,關懷也是一個全人的行動。
所以,宣教的本身不是做什麼? 宣教的本身是我體貼 神的心意,所以我生命中有本能的反應。當年的宣教士來到高雄,建立了高雄浸信會,不是因要建立一個浸信會而建立,而是出於一個愛的行動及回應,是人的需要,人認識這位耶穌基督,這些得蒙救恩的人我們聚集在一起,就產生了教會。
福音、福利和服務在我們信仰當中,是同時存在的,國際關懷協會為什麼不叫差會?為了大陸的事工、回教徒的事工,都不可再用原來的名字,都要換另一個招牌。關懷很多事都可以做,可以作教育、醫療、農業….,窮苦、封閉的國家都需要這些,特別-教育是我們最好的機會,可以去敎中文,很多國家都要學中文。
上帝給我們一些本能,讓我們透過這些來回應上帝,透過宣教、關懷的使命,讓我們回應成為主的見證人。在許多的國家,教會是不能有禮拜堂的,但是我們需要在那裡,因著我們生命的關懷及愛的見證、行動,使那個地方產生見證的群體,若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、奉主的名禱告,我就在你們當中。
中國教會在大苦難的時候,連個禮拜堂都沒有,但他們是教會,每個教會都是小組,那兒有奉主的名聚集,那就有主的同在、主的見證人。在可以建立教會的地方,我們要建立教會。浸信會是個宣教的教會,在1792年當威克理夫我們浸信會的老前輩,在英國就思想到印度那麼大的需要。威克理夫1792年開始了近代第一個宣教的差會,就是浸信會的差會,而也開始了整個近代宣教的運動。
威克理夫每次在開聯會時,多次提出要去印度宣教,長輩們都說:「你太年輕了! 上帝有祂的辦法。」的確是,如果上帝派一兩位天使在我們高雄上空晃個幾圈,我們一定都信主,你相不相信?但是上帝卻把這傳福音的工作交給我們,上帝也可以讓尼尼微大城的人信耶穌的,但是上帝卻要約拿去。

參、BAPTIST—浸會信仰精神
「Baptists」在我們的信仰裡面,所代表的意義就是-我們是一群清楚重生得救的基督徒,我們是因著信而受浸。浸信會的重點,不是因為我們浸,而是因為我們信,這才是重點。所以不要以為浸信會非浸不可。「Baptists」的意思是清楚重生得救,回應基督的救恩,成為基督的見證人。 所以這個信仰,就成為整個浸信會共同的最大宗約束。在1792年開始全世界的宣教當中,浸信會信仰的宣教士,是全世界最大的見證群體,無論是浸信會的差會或是跨國差會裏面,浸信會的宣教士是最大的群體。
這點我們要鼓勵在座的弟兄姐妹,當今天我們的教會有機會參與在這普世宣教的時候,在過去十三年教會的弟兄姐妹,很忠心的盡其所能、又過於所能的為我們在泰國的事奉來奉獻時,求主幫助我們!這個對上帝的愛,繼續因著基督救恩、聖靈的工作,不斷地再來挑旺我們的心。關懷的使命讓我們更深、更多的去經歷五餅二魚跟一杯涼水的事奉。
常常我們會覺得,主阿!我們就這一點點行嗎? 高雄浸信會就一百多人行嗎? 主阿,我一個人去到泰國行嗎?我們都有所掙扎,但是 神就是要我們去經歷什麼叫做五餅二魚,當我們把所有的交給上帝,放在耶穌基督手中的時候,祂親自擘開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經歷五餅二魚的神蹟,叫那五千人吃飽了並且還有十二籃有餘,我們需要經歷這樣子的神蹟,一起來經歷一杯涼水的事奉,作在那最小的弟兄身上,就是做在我的身上。
當我在清邁超過十年,兩年多以前搬到曼谷,因為職責轉換,我們需要關心新宣教士、需要訓練新的宣教士與宣教士去開擴工場、需要關顧和需要思想,我們常問:主阿!我行嗎?今天在我們生命裏面不是我行,而是主行。當馬里遜要到我們中國來的時候,在他所坐上的船上,船長問他:「你覺得,你可以改變這片古老的土地嗎?」馬里遜做了一個回答:「先生,我不能但是神能!」兩百年過去了,當我們弟兄姐妹座在這裡的時候,我們要為來到我們中國的第一位宣教士,他這句多麼有信心的話來感謝上帝「先生,我不能但是神能!」

結    論

    我們都是很普通的人,我跟我的同工領受的是「福音進中華,福音出中華」的異象,我們領受上帝給我們的恩典,就是普世的華民,我們也需要把上帝給我們的救恩傳出去。在台灣的教會,上帝讓我們在自由的環境底下,我們要為上帝給我們的恩典來感謝!我們這些台灣的宣教士們所累積的海外宣教經驗,是今天在全世界沒有人能取代的,當我們擁有比大陸的弟兄姐妹有更多的恩典時,我們要求主幫助我們,讓我們能在這個事奉裡有份,不能讓我們台灣的教會,在這普世宣教的行列中缺席。感謝我們的主,高雄浸信會起碼沒有缺席,但是我渴望台灣的教會,能夠更多人參與在這信心宣教的行列當中,對我們來講,你一點點的五餅二魚及一杯涼水,對我們卻是極大的幫助,求主恩待我們!

經文:拿三:10;四:9~11    劉智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高雄基督教浸信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